這是這本書「員工不『教』誰之過?」的英文原書名(What Every Manager Should Know About Training)的意思。
訓練有素的員工,來自訓練有「術」的經理人,而非訓練師。
員工表現不佳,常常是因為不知道上司的預期、不確定自己的權力、不知道該做什麼或做到什麼程度。所以,唯有當員工不知如何勝任工作時,訓練才有意義。
訓練是最後手段,績效才是目的。
本書幫助你破解教育訓練的盲點,教育訓練大師梅傑指出,經理人必須找出績效不彰的問題癥結並加以排除,再考慮教育訓練,補足專業知識的不足,才是把錢花在刀口上的聰明選擇。 ……
上面引述的是購書網站上對這本書的推薦文開頭,其實這本書的作者真正想告訴經理人(或稱主管)如何抱持正確的觀念及有效的做法,透過教育訓練使績效可以提升。
在為企業培訓這麼多年來,常聽到許多主管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:「學了那麼多,但工作表現還是跟原來那樣,訓練真的有用嗎?」、「都教過好幾次了,部屬還是不會,怎麼這樣?」、「工作都這麼忙了,哪有時間做訓練呀?」……等,每次都要苦口婆心的勸說,但不知這些主管是否有聽進去。但是可以確認的一件事,就是當部門主管越懂得教育訓練,部屬更容易發揮自身潛能,提升自我能力,而在工作上的表現更佳。而此書正是可以給希望透過「正確的執行訓練」而提升整體部門績效的經理人,一次自我能力提升的指導手冊。
本書中提到最重要的第一個觀念是「訓練是最後手段」,部屬不知道如何達成工作要求時,訓練才有其真正的意義;第二個觀念是「績效才是目的」,部屬要能執行,才能呈現訓練結果,所以為訓練而訓練、又認為訓練無實際效用常常是經理人的迷思,殊不知影響部屬工作績效表現的四個條件中,第一項的「技能」與第二項的「自我效能感」(即是對自我能力的判斷),這兩部分可以由培訓師提供外,第三項的「表現的機會」與第四項的「環境氛圍」,這兩部分均是必須由主管來塑成,所以培訓師可以保證給你技能,卻不能保證工作表現,也就是說部屬實際工作績效是主管的責任,而不是培訓師。
部門主管在教育訓練中有著吃重的角色扮演,這不僅是因為主管有著「育才」的重要職責,而且主管也是負責部門績效成敗的當然責任者,故正確掌握執行教育訓練的成功關鍵,實在是經理人如何「Work Smart」而不是「Work Hard」的最佳途徑。
既然訓練是最後手段,主管可以利用更多的教育訓練工具和日常管理有效的結合,同樣可以達到訓練的效果,如資訊(信息)、紀錄、回饋、輔助工具(便利貼)、工作場所設計、組織結構調整、授權、獎懲等,都可以使得部屬能力提升、績效提升,故經理人有更寬廣的思維面對自己在教育訓練上應拓展的管理能力。
書中還對與訓練相關的兩個議題:「目標分析」與「績效分析」進行淺顯易懂的剖析,可以使主管更加了解如何真正面對部門運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,正確地分析原因與解決之道,以避免我經常在主管培訓時說的:許多人總是誤把「現象」當作「原因」。如果正確掌握績效不良的原因,就確實可以透過「訓練」(培訓)解決的部分,開始進入「培訓循環」(Training Cycle),主管和培訓師一起規劃一次有效、經濟且以績效為導向的訓練活動。
這本書值得每位主管深入閱讀,掌握教育訓練的真正精隨,成為培育人才的高手。

.gif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